阿拉伯婆婆納的品種簡介
阿拉伯婆婆納為玄參科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,在我國南部較為普遍,常生于田間、路旁,為常見入侵植物。不過阿拉伯婆婆納全草可供藥用,對于風濕痹痛,腎虛腰痛,外瘧等癥都有一定的療效。
阿拉伯婆婆納為鋪散多分枝草本,莖密生兩列多細胞柔毛。葉2-4對(腋內生花的稱苞片),具短柄,卵形或圓形,長6-20毫米,寬5-18毫米,基部淺心形,平截或渾圓,邊緣具鈍齒,兩面疏生柔毛。總狀花序很長;苞片互生,與葉同形且幾乎等大;花梗比苞片長,有的超過1倍;花萼花期長僅3-5毫米,果期增大達8毫米,裂片卵狀披針形,有睫毛,三出脈;花冠藍色、紫色或藍紫色,長4-6毫米,裂片卵形至圓形,喉部疏被毛;雄蕊短于花冠。蒴果腎形,長約5-毫米,寬約7毫米,被腺毛,成熟后幾乎無毛,網脈明顯,凹口角度超過90度,裂片鈍,宿存的花柱長約2.5毫米,超出凹口。種子背面具深的橫紋,長約1.6毫米。花期3-5月。
中文學名:阿拉伯婆婆納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
拉丁學名:Veronica persica Poir.
別稱:波斯婆婆納(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)
界:植物界
門:被子植物門
綱:雙子葉植物綱
亞綱:合瓣花亞綱
目:管花目
亞目:茄亞目
科:玄參科
屬:婆婆納屬
分類系統:恩格勒系統,1964
詞條相冊
阿拉伯婆婆納的生長習性
阿拉伯婆婆納原產于亞洲西部及歐洲,現在在我國的華東、華中及貴州、云南等地比較常見,為歸化的路邊及荒野雜草。阿拉伯婆婆納是常見入侵植物,有一定的藥用價值。
阿拉伯婆婆納生于路邊、宅旁、旱地夏熟作物田,特別是麥田中,對作物造成嚴重危害,同時成為黃瓜花葉病毒、李痘病毒、蚜蟲等多種微生物和害蟲的寄主,分布在菠菜、甜菜、大麥等作物根部的病原菌(Aphanomyces cladogamus)同時也寄生在該種植株上。
阿拉伯婆婆納的繁殖要點
阿拉伯婆婆納雖然是入侵植物,但是卻有著一定的藥用價值,如果栽種得當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控制雜草的發生。阿拉伯婆婆納并不需要可以的人工繁殖,它有無性繁殖能力,可以很好的自己繁殖。
阿拉伯婆婆納每年有兩次萌發高峰,分別在11月底和3~4月。波斯婆婆納有很強的無性繁殖能力,莖著土易生出不定根,重新形成植株。正因波斯婆婆納有很強的無性繁殖能力,故可將波斯婆婆納種植在裸露的地表上,快速覆蓋地表。